對話魯勇:數字化轉型做比想更重要 華為與運營商同舟共濟
時間:2016-09-14 14:27:50 來源:
一邊是話音時代走向尾聲,消費者行為發生轉變,電信傳統業務被不斷蠶食;一邊是數字化商業涌現出無限商機,視頻、云服務、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應用逐漸勾勒出新的藍海。對電信運營商乃至整個行業而言,實施數字化轉型已成大勢所趨。adss光纜廠家
擁抱數字化,不僅意味著從基礎設施到業務的重構,更需要構建和融入新的數字生態,成為數字經濟的使能者。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充滿著種種挑戰與不確定性。
“作為一家運營商市場出身的廠商和大部分運營商的戰略合作伙伴,華為有責任也有意愿與運營商共同面對挑戰、探索未知,在面向數字化商業的轉型道路上與之同舟共濟,助力其價值增長和商業成功。”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總裁魯勇告訴C114。他強調,華為的角色已然不再是單純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更多的是伙伴與同路人。adss光纜廠家
今年8月,華為正式發布云開放實驗室(Cloud Open Labs),以此為基礎構建“全面云化”轉型的解決方案集成驗證基地,并聚合各領域的力量,加快轉型的節奏。在此之前,華為服務制定了三年內向咨詢與系統集成服務投資3.5億美元的計劃,以開發支撐轉型的服務解決方案和建設工具平臺等。adss光纜廠家
向數字商業轉型
一場數字化變革正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消費者互聯網化和ROADS體驗訴求的產生、來自OTT服務替代和網絡流量爆炸式增長的雙重沖擊,乃至運營商本身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逝,都迫使整個行業做出改變。
但在同時,伴隨各種新興技術與應用的出現與快速發展、全聯接世界逐漸照進現實,新的藍海市場亦正在孕育成型,可能成為電信運營商新的增長引擎。
以視頻產業為例,視頻現已成為消費者的普遍性需求、行業性的視頻應用也開始起步。目前視頻已經占據了網絡流量的50%左右,并將在未來3-5年內進一步增長到80%以上,越來越多運營商將視頻視為新一代的“殺手級”應用以及基礎性業務,并將之與傳統業務進行“Fiber+Radio+TV”的融合。比如英國開通BT Sport頻道以促進超級固定寬帶(SFBB)業務發展、西班牙電信推出了5-Play綜合服務贏得競爭優勢。
同時,垂直行業的云化改造、對大數據價值的挖掘以及物聯網帶來的至少數十倍于今日的連接數,都將是運營商可以預見的商業機會,而這些市場的規模都將以萬億美元計。
“向數字商業轉型,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越早轉型將越早奠定競爭優勢、抓住新藍海機會。”魯勇指出,從AT&T的Domain 2.0、西班牙電信的Onlife Telco,到中國移動的大連接戰略、中國電信的轉型升級3.0,全球TOP30運營商中的80%已經發布了數字化轉型戰略。
“全面云化”與轉型決心
網絡是電信運營商使能數字經濟的核心資產,數字化業務本身也對網絡提出了新的需求,傳統“煙囪式”的架構在當下已難以為繼。
在B2C市場,隨著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新熱點業務的爆發越來越快速且不確定,比如Papi醬的視頻直播峰值用戶數超過2000萬、累計播放次數超過8000萬次,直接導致大量用戶抱怨體驗不佳;近期風靡全球的Pokemon GO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用戶活躍度超過了Facebook如何快速調度端到端資源并保障數字化業務體驗已經成為現實問題。在B2B市場,各行各業向云的遷移速度不斷加快,如何保障政企云的平滑遷移、安全可靠,并通過網絡能力開放帶來增至服務,也值得運營商深入挖掘。
華為認為,要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敏捷運營,“全面云化”是目前可見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技術支撐。在今年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代表公司發布了“全面云化戰略”。
“全面云化”戰略的核心是從設備、網絡、業務、運營四個方面全面改造ICT基礎網絡,帶來硬件資源池化、軟件架構全分布化、全自動化的系統優勢。在該戰略下,整體網絡將徹底轉型為“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的架構,所有的網絡功能和業務應用都運行在云數據中心上。
云化是手段、是技術上的驅動,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全面創新和商業成功。在魯勇看來,轉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是運營商的決心和心態,特別是管理團隊的決心和心態:“轉型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層面,還包括組織、人員方面的。不管從AT&T、德國電信,還是從中東歐的一些中小運營商來看,管理團隊下決心轉型的時候,推進力度和變化都會非常大。但很多運營商受資本市場影響,顧及的利益很多,這個過程中如何去平衡是極大的挑戰。”
此外,執行力與能力同樣不可或缺:“有了清晰的戰略后,如何落實下去?特別是內部往往存在阻力,包括子網對總部的、一線對管理層的。同時,人員在思想上、能力上能否跟上轉型步伐,既是運營商面臨的問題,也是華為這樣的廠商所面臨的,所以我們還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以驅動。”
幫助運營商先行動起來
盡管前途美好,現階段的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比如在云化過程中多廠商的集成、一些前景不明確的業務的孵化與創新、混合網絡下如何實現敏捷運營、在向目標網絡演進的過程中如何保障已有投資等。
為助力運營商數字化轉型成功,華為運營商業務的發展戰略已經從過去“產品驅動、服務支撐”轉為“產品與服務共同驅動”。在此基礎上與運營商、與產業合作伙伴一起,將運營商的轉型戰略落地,加快各個環節的重構。
“在轉型過程中想法重要但行動更重要。”魯勇指出,云開放實驗室的設立目的即是搭建一個驗證不確定性和催熟產業的平臺,幫助運營商在面對不確定性之時快速開發解決方案、快速試錯、快速調優上市,并將產業合作伙伴聚合到一起,為運營商應對挑戰出謀劃策、構建數字生態。
華為云開放實驗室由全球網絡演進與體驗中心(GNEEC,北京/深圳)、NFV開放實驗室(NFV Open Lab,西安)、SDN開放實驗室(SDN Open Lab,北京)和數據中心開放實驗室(DC Open Lab,廊坊)四地實驗室互聯構成,是業界首個能夠模擬運營商整網環境的實驗室,覆蓋SDN/NFV集成、數據中心集成、傳統電信網絡集成、網絡演進、運營轉型等場景。其主要職能為構建開放創新的生態鏈(生態鏈建設)、集成多廠商方案和驗證未來網絡架構(預集成預驗證)、聯合創新加速新業務上市(聯合創新)。
“以往的網絡架構都是由3GPP、TM Forum規定好的,但新的架構標準和行業組織都沒有成型,我們內部稱作‘不確定性’。這個時候運營商怎么走、怎么做,廠商的指標怎么定?我們更多希望先行動起來,瞄準運營商的商業目標真正做起來,做起來之后我們才能看到到底是進一步往前還是怎么走,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新增收益。”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副總裁荀速亦表示。
他進一步展開道:“運營商非常關注自己的現網投資會不會被顛覆,華為和其他IT廠商的區別就在于對運營商網絡的了解。華為一直強調‘演進而非顛覆、重構而非重建’,比如支撐某個數字化業務,我們可能只需要在現網上優化幾個點、重構幾個點就可以達到目的,而無需完全建設一張基于新技術的網絡。這也是我們‘四地一體’實驗室要模擬整網環境的原因,這樣運營商就可以看到現網演進的可能和每一步演進的效果。”
歐洲數字化轉型進展
魯勇今年6月剛剛履新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總裁一職,在此之前擔任東北歐地區部總裁,負責北歐、中東歐及南歐28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拓展,見證和推動了當地的數字化轉型。在采訪中,他也與C114分享了歐洲運營商的轉型進展以及其中的亮點與問題。
“實際上中國運營商的數字化轉型已經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他們所思考的問題要比歐洲同行的深、也更有興趣嘗試新事物。”魯勇說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歐一直是移動通信領域的技術高地,全球第一張商用4G/LTE網絡即部署在那里,2009年底由華為與TeliaSonera共同在挪威奧斯陸推出。由于當地人喜歡更愛看書,缺少業務驅動,曾有一段時間北歐的LTE業務發展緩慢,促使運營商主動求變——全球第一家以速率計費的運營商就誕生在北歐,這種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真正依托于用戶體驗,大大促進了北歐LTE業務的發展。
一些運營商已經不再關心網絡部署。名列全球Top60、年收入在50億美元級的丹麥電信(TDC)甚至將商業計劃到網絡規劃、設計部分都外包給了華為,要求承諾關鍵質量指標(KQI)在未來5-7年達到丹麥第一、保證下行達到多少速率,而不像過去那樣自己規劃、自己設計,再發標要求建多少個基站覆蓋多少區域或人口。
“歐洲運營商最大的問題有兩點,一是組織變革非常難、二是慣性思維特別強;客觀上由于歐洲網絡發展較早、遺留的網絡資產眾多,轉型步伐相對更慎重。”魯勇指出,一些中東歐和北歐的非主流運營商(排名第三、四或更后)由于輕資產反而近年來發展得非常快。
華為東北歐地區部總部設在波蘭,這是其面對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最多的國家。2007年,華為與波蘭區域性運營商、成立之始零用戶的P4開始合作,目前其用戶規模已經發展至1200多萬,為波蘭第二大運營商,P4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技術官都曾表示“華為與之共同創造了一個歐洲故事”。
擁抱數字化,不僅意味著從基礎設施到業務的重構,更需要構建和融入新的數字生態,成為數字經濟的使能者。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充滿著種種挑戰與不確定性。
“作為一家運營商市場出身的廠商和大部分運營商的戰略合作伙伴,華為有責任也有意愿與運營商共同面對挑戰、探索未知,在面向數字化商業的轉型道路上與之同舟共濟,助力其價值增長和商業成功。”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總裁魯勇告訴C114。他強調,華為的角色已然不再是單純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更多的是伙伴與同路人。adss光纜廠家
今年8月,華為正式發布云開放實驗室(Cloud Open Labs),以此為基礎構建“全面云化”轉型的解決方案集成驗證基地,并聚合各領域的力量,加快轉型的節奏。在此之前,華為服務制定了三年內向咨詢與系統集成服務投資3.5億美元的計劃,以開發支撐轉型的服務解決方案和建設工具平臺等。adss光纜廠家
向數字商業轉型
一場數字化變革正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消費者互聯網化和ROADS體驗訴求的產生、來自OTT服務替代和網絡流量爆炸式增長的雙重沖擊,乃至運營商本身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逝,都迫使整個行業做出改變。
但在同時,伴隨各種新興技術與應用的出現與快速發展、全聯接世界逐漸照進現實,新的藍海市場亦正在孕育成型,可能成為電信運營商新的增長引擎。
以視頻產業為例,視頻現已成為消費者的普遍性需求、行業性的視頻應用也開始起步。目前視頻已經占據了網絡流量的50%左右,并將在未來3-5年內進一步增長到80%以上,越來越多運營商將視頻視為新一代的“殺手級”應用以及基礎性業務,并將之與傳統業務進行“Fiber+Radio+TV”的融合。比如英國開通BT Sport頻道以促進超級固定寬帶(SFBB)業務發展、西班牙電信推出了5-Play綜合服務贏得競爭優勢。
同時,垂直行業的云化改造、對大數據價值的挖掘以及物聯網帶來的至少數十倍于今日的連接數,都將是運營商可以預見的商業機會,而這些市場的規模都將以萬億美元計。
“向數字商業轉型,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越早轉型將越早奠定競爭優勢、抓住新藍海機會。”魯勇指出,從AT&T的Domain 2.0、西班牙電信的Onlife Telco,到中國移動的大連接戰略、中國電信的轉型升級3.0,全球TOP30運營商中的80%已經發布了數字化轉型戰略。
“全面云化”與轉型決心
網絡是電信運營商使能數字經濟的核心資產,數字化業務本身也對網絡提出了新的需求,傳統“煙囪式”的架構在當下已難以為繼。
在B2C市場,隨著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新熱點業務的爆發越來越快速且不確定,比如Papi醬的視頻直播峰值用戶數超過2000萬、累計播放次數超過8000萬次,直接導致大量用戶抱怨體驗不佳;近期風靡全球的Pokemon GO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用戶活躍度超過了Facebook如何快速調度端到端資源并保障數字化業務體驗已經成為現實問題。在B2B市場,各行各業向云的遷移速度不斷加快,如何保障政企云的平滑遷移、安全可靠,并通過網絡能力開放帶來增至服務,也值得運營商深入挖掘。
華為認為,要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敏捷運營,“全面云化”是目前可見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技術支撐。在今年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代表公司發布了“全面云化戰略”。
“全面云化”戰略的核心是從設備、網絡、業務、運營四個方面全面改造ICT基礎網絡,帶來硬件資源池化、軟件架構全分布化、全自動化的系統優勢。在該戰略下,整體網絡將徹底轉型為“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的架構,所有的網絡功能和業務應用都運行在云數據中心上。
云化是手段、是技術上的驅動,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全面創新和商業成功。在魯勇看來,轉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是運營商的決心和心態,特別是管理團隊的決心和心態:“轉型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層面,還包括組織、人員方面的。不管從AT&T、德國電信,還是從中東歐的一些中小運營商來看,管理團隊下決心轉型的時候,推進力度和變化都會非常大。但很多運營商受資本市場影響,顧及的利益很多,這個過程中如何去平衡是極大的挑戰。”
此外,執行力與能力同樣不可或缺:“有了清晰的戰略后,如何落實下去?特別是內部往往存在阻力,包括子網對總部的、一線對管理層的。同時,人員在思想上、能力上能否跟上轉型步伐,既是運營商面臨的問題,也是華為這樣的廠商所面臨的,所以我們還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以驅動。”
幫助運營商先行動起來
盡管前途美好,現階段的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比如在云化過程中多廠商的集成、一些前景不明確的業務的孵化與創新、混合網絡下如何實現敏捷運營、在向目標網絡演進的過程中如何保障已有投資等。
為助力運營商數字化轉型成功,華為運營商業務的發展戰略已經從過去“產品驅動、服務支撐”轉為“產品與服務共同驅動”。在此基礎上與運營商、與產業合作伙伴一起,將運營商的轉型戰略落地,加快各個環節的重構。
“在轉型過程中想法重要但行動更重要。”魯勇指出,云開放實驗室的設立目的即是搭建一個驗證不確定性和催熟產業的平臺,幫助運營商在面對不確定性之時快速開發解決方案、快速試錯、快速調優上市,并將產業合作伙伴聚合到一起,為運營商應對挑戰出謀劃策、構建數字生態。
華為云開放實驗室由全球網絡演進與體驗中心(GNEEC,北京/深圳)、NFV開放實驗室(NFV Open Lab,西安)、SDN開放實驗室(SDN Open Lab,北京)和數據中心開放實驗室(DC Open Lab,廊坊)四地實驗室互聯構成,是業界首個能夠模擬運營商整網環境的實驗室,覆蓋SDN/NFV集成、數據中心集成、傳統電信網絡集成、網絡演進、運營轉型等場景。其主要職能為構建開放創新的生態鏈(生態鏈建設)、集成多廠商方案和驗證未來網絡架構(預集成預驗證)、聯合創新加速新業務上市(聯合創新)。
“以往的網絡架構都是由3GPP、TM Forum規定好的,但新的架構標準和行業組織都沒有成型,我們內部稱作‘不確定性’。這個時候運營商怎么走、怎么做,廠商的指標怎么定?我們更多希望先行動起來,瞄準運營商的商業目標真正做起來,做起來之后我們才能看到到底是進一步往前還是怎么走,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新增收益。”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副總裁荀速亦表示。
他進一步展開道:“運營商非常關注自己的現網投資會不會被顛覆,華為和其他IT廠商的區別就在于對運營商網絡的了解。華為一直強調‘演進而非顛覆、重構而非重建’,比如支撐某個數字化業務,我們可能只需要在現網上優化幾個點、重構幾個點就可以達到目的,而無需完全建設一張基于新技術的網絡。這也是我們‘四地一體’實驗室要模擬整網環境的原因,這樣運營商就可以看到現網演進的可能和每一步演進的效果。”
歐洲數字化轉型進展
魯勇今年6月剛剛履新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總裁一職,在此之前擔任東北歐地區部總裁,負責北歐、中東歐及南歐28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拓展,見證和推動了當地的數字化轉型。在采訪中,他也與C114分享了歐洲運營商的轉型進展以及其中的亮點與問題。
“實際上中國運營商的數字化轉型已經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他們所思考的問題要比歐洲同行的深、也更有興趣嘗試新事物。”魯勇說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歐一直是移動通信領域的技術高地,全球第一張商用4G/LTE網絡即部署在那里,2009年底由華為與TeliaSonera共同在挪威奧斯陸推出。由于當地人喜歡更愛看書,缺少業務驅動,曾有一段時間北歐的LTE業務發展緩慢,促使運營商主動求變——全球第一家以速率計費的運營商就誕生在北歐,這種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真正依托于用戶體驗,大大促進了北歐LTE業務的發展。
一些運營商已經不再關心網絡部署。名列全球Top60、年收入在50億美元級的丹麥電信(TDC)甚至將商業計劃到網絡規劃、設計部分都外包給了華為,要求承諾關鍵質量指標(KQI)在未來5-7年達到丹麥第一、保證下行達到多少速率,而不像過去那樣自己規劃、自己設計,再發標要求建多少個基站覆蓋多少區域或人口。
“歐洲運營商最大的問題有兩點,一是組織變革非常難、二是慣性思維特別強;客觀上由于歐洲網絡發展較早、遺留的網絡資產眾多,轉型步伐相對更慎重。”魯勇指出,一些中東歐和北歐的非主流運營商(排名第三、四或更后)由于輕資產反而近年來發展得非常快。
華為東北歐地區部總部設在波蘭,這是其面對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最多的國家。2007年,華為與波蘭區域性運營商、成立之始零用戶的P4開始合作,目前其用戶規模已經發展至1200多萬,為波蘭第二大運營商,P4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技術官都曾表示“華為與之共同創造了一個歐洲故事”。